close

520) this.width=520">

書名:麥田捕手 / THE CATCHER IN THE RYE
作者:沙林傑
譯者:施咸榮  郝怡瑋

出版:麥田 2007 / 10

美國作家沙林傑,現年89歲,生長於紐約,中學時期曾輾轉於不同學校就讀,當中還包括軍校,短暫就讀於軍校的兩年當中,沙氏藉由每晚躲在棉被中、借助手電筒光線,開始他寫故事的生涯。22歲時首度發表短篇小說作品,時隔10年之後發表《麥田捕手》,甫出版便在美國掀起一陣「捕手熱」(Catcher Cult),大眾反應兩極化,使此書既被列為禁書,又被選為教材。

後續效應包括了本書儼然成為反社會者的聖經,「每〸位殺人犯中有九位喜愛《麥田捕手》、百分之五〸的殺人犯讀過本書」的說法不脛而走;射殺約翰藍儂的兇手被捕時隨身帶著一本《麥田捕手》,意圖行刺雷根總統的刺客,也據傳是《麥田捕手》書迷。此外,美國作家哈洛‧布洛基主張:「沙林傑是自海明威以降,對英文小說創作最具影響力的一號人物。」無數英美作家曾表示受到沙林傑影響,乃至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,除了親自將《麥田捕手》譯成日文之外,並且表示:「透過我的人生,我總感覺到心中有『捕手』的存在。從這層意義來看,這真是本不可思議的小說。無法輕易忘去,總是頑強地殘留在我視野的角落裡。」

《From 破報 復刊479期 祁怡瑋》

對我來說它不是本進度很慢的書,但開始閱讀的時候卻會產生一種不耐煩的情緒,想說:ㄚ你到底還要憤世嫉俗多久?其實是被普世肥皂劇給制約了,總以為劇情的最終結局不外乎幾種選擇而已。

“不以為然”但卻“迅速”的看完四分之三的內容後,我開始思考這本書受歡迎跟受爭議的理由。如果它只是一味地叛逆跟飆髒話,那怎麼可能還被選為教材呢?如果我早在青少年時期拿來閱讀,應該會有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!這樣的口吻,是那個年紀非常同理與感受的。

這樣矛盾掙扎的過程,讓我想起很喜歡的一繪本書「一年甲班34號」(作者:恩佐),兩者所要表達的東西有點像。

[Questions]

(1)為什麼是麥田,而不是玫瑰花園呢?

(2)為什麼霍爾頓明知道很傻卻真正想做的事,只想當麥田裡的catcher?

(3)歷經社會化過程的矛盾後,我們是不是也漸漸變成當初自己口中不喜歡的大人的樣子了呢?

[偏愛摘句]

(1)我想我最好是既嚨又啞,這樣的話,就省得跟任何人說那些廢話了。如果旁人要告訴我什麼,就教他們寫在紙上扔給我吧。

(2)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,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地死去;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,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地活著。
(因翻譯版本眾多,故提供原文: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,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.)

(3)摔下來的人,都感覺不到也聽不見自己著地。只是一股腦往下摔。這整個狀況是為那種人安排的呢?只是為某一種人,他們在這一生中這一時期或那一時期,想要尋找某種他們周遭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,或者尋找只是他們認為他們周遭環境無法提供他要尋找的東西,於是他們停止尋找。他們甚至在還未真正開始尋找之前就已停止尋找。
→這段有點難懂,還在研究ing

p.s.有機會應該再看英文版,有不少特殊語彙呢~

==========
相關閱讀
淺談《麥田捕手》中文翻譯的困難 (中文在中間啦:p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rramp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